以数实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作为兼具实体企业基因和属性、拥有数字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京东20年来探索出了一条以供应链能力推动数实融合,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熟路径,为千行百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资料图】
5月31日晚8时,京东618全面开启,在产品、价格、服务持续升级的推动下,消费热情被点燃,带动广大品牌、商家、中小企业等合作伙伴实现了实实在在的增长。截至6月1日24时,京东618带动首购新用户同比增长超30%。
其中,京东618开门红期间,大量专业工业品品类的成交额呈现快速增长,其中大型企业传感器采购额同比增长近5倍,仪器仪表增长138%;中小企业动力工具增长超3倍,实验室用品增长215%,标签包装增长183%。
618大卖再次见证了京东工业的刚需性。实际上,比618开门红更重要的是,大量工业企业在其中实现了降本增效。当下,中国工业企业依旧饱受营业成本高昂、采购效率低下的困扰。
而京东工业,正通过数智化供应链的全链路服务能力,为工业企业系统性降本增效。譬如,在中航发(成发)项目中,京东工业基于数智运维解决方案京备云、墨卡托标准商品库、智能采购平台京东工采、履约基础设施前置仓京工柜等技术服务产品,围绕采购计划制定、采购流程管理、仓配管理、履约交付等环节打造了供应链全链路数智化解决方案,降低中国航发(成发)备品备件供应链的综合成本。在前期试点中,双方已经能够将需求预测准确率提升20%,综合成本下降30%,库存周转率提升40%,履约响应率大于95%。
种种变化背后是,以数实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之一。
“供应链全链路技术服务”
规模宏大的中国工业正在转型关键节点。
在过去的45年中,中国第二产业按产值计已增长逾250倍。中国现已建立世界领先、 全面且有韧性的现代工业体系,并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第二产业产值由2017年的33.3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48.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7%,并预计将以5.7%的复合年增长率由2022年进一步增至2027年的63.6万亿元。
2022年,中国第二产业按产值计约占全球第二产业的28.2%。近年来,中国第二产业产值的规模和增长率明显超过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其他主要经济体。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继续引领全球第二产业的增长。
但问题依旧存在。中国工业企业面临高营业成本及低采购效率问题。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22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总成本达人116.8万亿元,占其总营业收入的84.7%。与此同时,2022年中国企业采购的数字化渗透流率(即数字化采购支出占企业采购总支出的百分比)仅约为7%,而美国该比率约为13%。
另据灼识谘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第二产业拥有逾600万家工业企业,其中行业的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8.0%,而美国仅有70万家工业企业,这表明中国的市场格局更为分散。分散的企业格局,进一步加大企业采购降本难度。
这也成为京东工业的空间。
自2017年7月成为京东集团的独立业务单位以来,京东工业始终坚持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提供商的定位,不局限于销售产品,更专注于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通过践行变革性的、全链路的工业供应链数字化,不仅为客户实现保供、降本及增效,更为整个产业创造价值。
具体来看,京东工业致力于推进工业供应链全链路的数字化转型,而非仅聚焦单点环节,目前已围绕商品数字化、采购数字化、履约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四大环节展开一系列布局。
此种模式与传统低采购效率相比,能用全链路数智化根本性解决采购合规,持续降本增效。另与只在交易环节实现数字化的采购单点数字化相比,亦有结构性优势。
譬如,在采购成本方面,单点数字化只能减少商品价格成本,而京东工业模式,能通过供应链全链路数字化降低包括商品价格、采购时间、管理、运营在内的综合成本;从采购效率来看,单点数字化仅提升采购交易的流程效率,而京东工业模式能从事前需求预测、事中寻源选型、事后履约交付、安装维护、对账结算、库存管理等方面提升各环节效率;从采购体验来看,单点数字化只能依托品牌商和服务商完成履约售后,能力、标准参差不,难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京东工业模式则能整合优质承运商资源通过数字化管理方式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确保“最后一公里”交付,全流程可视化管理进一步监控、保障和改善整体服务质量;从产业协同来看,单点数字化仅仅把渠道转移到线上,并未根本改变产业协同方式,京东工业模式却能将产业链各环节进行数字化链接,再通过智能算法精准预测需求、对社会化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实现万仓合一万单合一,大幅提升产业协同效率。
另在关键的阳光合规方面,单点数字化有着流程不合规,线下交易转移线上及过程监督不可控,履约违规难避免在内的种种风险。而京东工业模式,则能最大程度减少使用人与供应商的沟通选择,由系统智能决策供应商,给出最优价值综合履约方案,将人为因素干扰降至最低,通过企配中心、承运平台等提前监控履约商品情况 。
总体来说,京东工业模式,能够系统性解决工业供应链全链路问题。切实为企业生产经营助力。
当然,种种变化核心推力来自对关键环节的迭代。
在商品端,京东工业通过独创的墨卡托标准商品库对海量参数进行了标准化及统一化,有效解决了过往工业品行业中商品参数不统一、商品类别不全的问题,统一了工业供应链上“语言体系”,被企业客户及供应商广泛采用;
在采购端,京东工业根据行业及客户的特性,推出了差异化的数字化采购平台,为企业带来透明、高效、低成本的采购体验;
在履约端,京东工业根据成本、库存地点及供货量、配送时间、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质量以及结算期等主要变量,利用数据分析及智能决策系统制定最优的履约计划;
在运营端,则能够提供覆盖预算制定、采购计划、交易管理和售后服务全周期的全方位闭环数字化服务。
此外,基于供应链全链路的数字化能力,对工业产业间的资源协同方式进行深度改造,京东工业形成了轻/精益运营模式。
具体而言,通过整合平台上的采购需求,与分销商、代理商的库存及制造商的产能进行数字化链接及匹配,京东工业能够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将过往分散的产业链转变为“万仓合一、万单合一”,实现产业资源的智能调度,从而在大幅降低自身运营成本的同时,显着提升社会化资源的协同效率。
另外,京东工业通过全链路数字化能力、创新的产业协同模式形成了可扩展的平台,不仅能够迅速覆盖不同行业企业及场景,以高效的方式快速扩大规模,还成功将业务版图从通用MRO(非生产性物料)产品拓展到专业MRO产品,并正在向BOM(生产性物料)产品渗透。
受益于这种可扩展的商业模式,京东工业在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市场建立了领先地位。招股书显示,2022年京东工业已服务6,900个重点企业客户和超过260万个中小企业,其中重点企业客户包括约50%的中国《财富》500强企业及逾40%的在华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同时与约3万家制造商、分销商及代理商达成合作,平台已提供48个产品类别和约4250万个SKU。灼识咨询的报告显示,京东工业已在中国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市场拥有最广泛的客户覆盖,在中国提供最广泛的工业品供应。
“降本可能性”
当下,京东工业已开始切实为产业创造价值。
以鞍钢项目为例,鞍钢集团是国内大型钢铁生产和销售企业,具备5330万吨铁、6300万吨钢产品生产能力,业务范围覆盖矿山采选、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及焦化、运输等产业链各环节。庞大的业务规模和复杂的业务结构,为鞍钢采购的商品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德邻陆港优采平台是鞍钢集团唯一采购平台,也是东北地区工业品采购平台。平台中涉及商品数量大、需求企业多,即便是同一类产品,在炼钢的不同环节、不同场景下,规格、参数需求也截然不同,对选品精度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过去采购中,市场上“非标”现象突出。不仅商品名称不直观、描述随意混乱、商品信息不够完整现象普遍,在多供应商体系下,各供应商之间对于商品数据描述差异还带来一品多商、一品多价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快速选型和精准选品难度,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参与审核。
京东工业品在同鞍钢的合作中,第一步就是下苦功梳理标准商品库。双方成立了专项小组一点一滴地梳理出鞍钢集团采购完整面貌后,完成了编码映像,并为每一种商品标注了参数、材质、规格、型号等数字化签。后续,鞍钢的标注标准商品库也将输入到京东工业品打造的墨卡托标准商品库中,推动整个钢铁行业的物料管理标准化。
川交路桥项目中,对需要在偏远山地和极端条件下作业的工程建筑企业而言,物资供应的及时准确关系着项目的施工进度。库存少了,临时物资采购会使得施工“断档”;但库存多了,又会使得项目成本加剧。特别是路桥修建,施工地点会随工程进度不断移动,进一步加剧了交付和管理难度。
为了解决川交路桥的工程难题,京东工业品创新推出了“智能移动仓”供应链基础设施。“智能移动仓”通过将京工柜、RFID智能货架、温湿度传感器、摄像头、物联网传感器等智能设备集成到特种防火阻燃集装箱中,不仅可以为现场施工人员带来智能领用体验,还能够 " 随队移动 。
而在风口上的汽车行业,京东工业更是有了突破。
为了追求成本及效率最优、减少对资金的占用,汽车行业一直将 “Just in time”精益生产模式奉为圭臬,体现在供应链管理层面,就是“叫料”采购模式——生产线会提前规划好一整个月的所需物料清单交给供应商,随后在需要使用的前一天发起需求,并要求在第二天将指定数量的物资送到指定车间。针对这样一种小时级别的快速交付,原有数字化采购的在线下单、远距离发货、物流配送到厂的服务流程难以满足需求。
为了满足“叫料”模式管理需求,京东工业在长安汽车厂区附近部署前置仓,并配备专人专车进行管理和服务。目前,位于重庆保时达鱼复物流中心的1号智能前置仓已投入运营,占地面积约600平米,可覆盖长安汽车两江一、二、三工厂,长安汽车渝北工厂,模具工厂,发动机一、二工厂等8个厂区,与各厂区的平均距离仅在10公里左右。每个月,长安汽车8个厂区月度计划涉及的物料都会提前送至前置仓进行暂存,待生产线发起采购需求后,就会由专人专车第一时间配送到厂。
种种可能性的尝试,还有很多。从行业内客户数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超41万家,而京东工业同年重点企业客户数仅6300家,占比仅 1.5%。从采购行业交易额看,2022 年行业交易额6813亿元,京东工业GMV为223亿元,占比仅 3.3%。
这都是助力产业向上的空间。
“京东B面”
京东坚持“以实助实”,通过开放自身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技术,不仅保障自身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还带动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降本增效。
实体经济领域的长期耕耘,让京东不仅深度了解产业在数字化升级上的需求和痛点,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以供应链为核心,为伙伴提供实用性强、扎实落地、见效快的全链路、系统性产品、方案和服务。
实体产业的数字化升级,需要切入点,更需要展开面,打破单点数字化的孤岛,形成全链路、系统化的合力;而京东自身就是一个全链路数字化的真实场景和成功案例,正凭借货网、仓网、云网的三网通,为企业扩点成面,全面推进数字进程。
在开放自身能力的同时,京东还极为注重行业Know-how的积累,不断将通用型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技术与行业需求进行适配,为零售、能源、制造、汽车、交通、运营商等行业伙伴打造了专属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为产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京东工业通过践行变革性的、全链路的工业供应链数智化,以技术打通供需两端供应链,带动产业协同效率提升,帮助工业企业实现保供、降本及增效;
京东物流发挥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优势,将凭借十余年积累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技术实力与行业洞察能力,持续深耕快消品、家电家具、3C、服装、汽车、生鲜六大行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环节的降本增效;
京东企业业务则以采购管理为切入点,不断深入企业管理高频场景,通过数智化管理方案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在技术方面,京东体系已经投入了近10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不断强化自身的技术能力及产业数字化能力。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科技,依托京东多年耕耘供应链的积累,京东云在支撑京东万亿规模交易的同时还面向不同行业提供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数智化解决方案,助力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面向未来,京东集团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坚持以供应链为抓手助力高质量增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创造价值。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