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之重器”,3000年前就是古董了

2023-03-27 14:44:42 来源: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联合相关博物馆推出

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

今天,一起来认识


(相关资料图)

十节玉琮↓

它是金沙遗址最古老的文物

却另有故乡

一件玉器如何串联起两大文明?

十节玉琮有着怎样的“身世之谜”?

金沙出土的玉琮

竟带有“良渚”特色?

古蜀地区的金沙遗址

迄今已经出土了2000余件玉器

唯独有一件做工精妙与众不同

它就是十节玉琮

这件玉琮玉质温润、半透明

整体形状为长方柱体

外方内圆、上大下小

表里如一、质地致密

十节之上阴刻40个完整的神面

神秘而沉默

悄悄观察着周遭的一切

低语着数千年悠悠岁月

△十节玉琮线描图

琮体一面还有一处神人图案

刻画的人物形象

头戴装饰、长袖飘逸

肩有羽翼、翩然起舞

值得推敲的是

这件十节玉琮

无论从料、工、形、纹哪个角度看

都和其他金沙玉器有着很大区别

却和良渚文化玉器十分相似

更像是一件来自良渚的“进口产品”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上)、玉琮(下)

十节玉琮

如何跨越时空“移民”蜀地?

令人疑惑的是

良渚文化在距今5000多年时

兴起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

而金沙文化繁盛于3000年前

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

这件玉琮对于金沙时期的古蜀人来说

已经算是一件“老古董”了

3000年前的古蜀人拿着这件玉琮

就好比现代人拿着一件唐代玉器

近两千公里的距离

它是如何跨越时间和空间

穿越而来的呢?

△十节玉琮表面的不规则划痕、污垢及油渍

有学者认为

当时的良渚文化

可能遭遇了重大变故或自然灾害

其中一支族群就带着玉琮

来到了古蜀之地

△川西山间盆地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在李白的诗句中

古蜀地对外交流闭塞

但良渚玉琮

还是成功“漂流”到了成都平原

文明的交融不畏群山之高、蜀道之难

小小玉器

竟蕴含古人的宇宙观

被古蜀人视作“国之重器”

并埋藏在金沙遗址祭祀区内

它为何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中国自古就有“以玉事神”的传统

古人把玉看作天地精气的结晶

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六器即为玉制的礼器

专门用来祭祀天地

和东南西北四方之神

其中玉琮就是六器之一

它上大下小、中部连通

是对“天大于地”和“贯通天地”的诠释

先民“天圆地方”“四面八方”的宇宙观

也浓缩在这件小小的玉器中

而其表面的神徽

又折射出“天人合一”的信念

坚硬冰凉的玉石

因承载着古人的信念而有了温度

十节玉琮历经辗转

借沙土掩藏清润

用沧浪洗尽风尘

它守望过良渚的日落

也沐浴过金沙的晨曦

亲眼见证了两大文明的潮落潮起

引领我们倾听历史的余音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预约参观↓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隋博宇 孙煜祁

视觉丨喻偌洢 朱灵萌

文案指导丨王磊

技术丨汤沛

审校丨朱冬梅

统筹丨刘莹 武贺

微信编辑丨张琪

特别鸣谢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总台四川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