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云南的歌会》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3、 1.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揣摩课文所写歌会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情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 2.德育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领略民族风情美。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5、 导入新课
6、 ↓
7、 简介作者
8、 ↓
9、 整体感知: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
10、 ↓
11、 研读探究: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12、 ↓
13、 课堂练笔
14、 ↓
15、 提问总结
16、 ↓
17、 拓展延伸
18、 ↓
19、 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
20、 新课
21、 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蝴蝶泉边》的视频材料后导入: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
22、 初步了解云南的民歌及相关传统
23、 二、作者简介 简介沈从文作品及风格 认真听读
24、 了解名家作品,积累文学知识
25、 三、检查预习
26、 [多媒体展示]考查生字词的读音及词语解释
27、 学生积极参与
28、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9、 四、整体感知
30、 媒体展示问题: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
31、 用简单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32、 五、研读赏析
33、 用多个问题及媒体图片层层
34、 深入的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探究文本
35、 认真阅读、思考、回答及发问
36、 1.要学生由浅到深地真正了解歌会的相关知识,符合认知规律;2.有感情地阅读及赏析文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趣味性的图片,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4.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综合能力。
37、 六、课堂小练笔
38、 媒体出示练笔要求
39、 学生积极书写并展示自己
40、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41、 七、总结式提问
42、 以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总结
43、 学生踊跃参与
44、 既能检测学生课堂所学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5、 八、拓展延伸:
46、 补充介绍常见民歌种类,鼓励学生一展歌喉学生兴味盎然,但由于时间关系,选三两学生展示 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调动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有发挥、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47、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 对人、自然、艺术 云南的歌会 山路漫歌--自然情趣
48、 山寨传歌--艺术修养的品味与欣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49、 首先,从作者身上去着手剖析。我探讨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作者沈从文本身是苗族人,所以他对云南以及云南民歌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的积淀下写成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亲切感人。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表达对云南民歌的热爱和赞赏,从而歌颂云南人民的乐观淳朴的民风。基于这一点我将本文的技能目标定为:欣赏品味文章质朴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50、 其次,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解读,说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在导语的设计上,从民歌在少数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入手,对其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快速抓住云南民歌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于快速进入文章的氛围。
51、 第三、我在对于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脉络,我在设计问题上以一个大问题带动整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又在各个小问题上根据课堂进程灵活调整,这样使整堂课条理清晰。
52、 第四、我将整堂课设置按照由浅入深、由内容到语言、由语言到结构、由文本到实际的顺序进行,从文章整体入手,最后落到学生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5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效果要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
54、 想法往往是过于完美和理想化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却还是有许多的不足。
55、 第一、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正常情况下应当用两课时教读,但受作课限制,使得节奏有些紧,因而留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也不够多。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应该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让他们浏览全文的基础上只是安排了一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几名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的好词好句、全班同学齐读第五自然段而已,这不利于学生对全篇内容的整体感知。
56、 第二、由于之前和学生没有过接触和沟通,对学生的情况也不够了解,使得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学生回答问题不够踊跃,参与课堂活动不够勇敢,甚至有些紧张,没能放开,使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
57、 第三、从言语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言语的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情感投入也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美感。
58、 总之,经过这堂课,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好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基本功。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59、 学习目标:
60、 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61、 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62、 课前预习:家长签字:组长检查:
63、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64、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65、 3.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66、 二、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点:
67、 形式特点
68、 课堂自学:
69、 赏析品读课文:
70、 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71、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72、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73、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74、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75、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
76、 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77、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78、 合作研讨:
79、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80、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81、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82、 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83、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84、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85、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
86、 拓展延伸:
87、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请你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短文。
88、 教学目标:
89、 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90、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91、 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92、 教学重点:
93、 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94、 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95、 教学难点:
96、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97、 教学步骤:
98、 一、新课导入
99、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100、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101、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02、 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103、 齐读字词
104、 三、初读感知
105、 教师范读课文
106、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107、 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108、 学生交流讨论
109、 教师总结
110、 场 合 形 式
111、 山 野 对 歌
112、 山 路 漫 歌
113、 村 寨 传 歌
114、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115、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116、 四、再读研析
117、 研读提示
118、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119、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120、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121、 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22、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123、 (2)学生交流讨论
124、 (3)教师点拨分析
125、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126、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127、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128、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129、 (4)教师总结
130、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131、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132、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133、 研析“写景”一段
134、 (1)学生朗读
135、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136、 (3)学生交流讨论
137、 (4)教师总结点拨
138、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139、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140、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141、 五、品读感悟
142、 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143、 学生讨论交流
144、 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45、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146、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147、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148、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149、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完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150、 教师总结
151、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152、 六、收束点拨
153、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154、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155、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156、 板书:
157、 【教学反思】
158、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159、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160、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161、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162、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163、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164、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165、 【 学习目标】
166、 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合歌会的特色。
167、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描写方法。
168、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169、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170、 【 学习重难点】
171、 1.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
172、 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173、 2.难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174、 【 学法导航】
175、 一、预习自测
176、 1.云南知多少:
177、 2.作者简介:
178、 3.检查预习
179、 (1)读准下列字音
180、 迤西( ) 譬喻( ) 糯米( ) 蹲踞( )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
181、 请在下面写一遍、力求工整、规范、美观:
182、 (2)理解下列词语
183、 酬 和 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别开生面
184、 若无其事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185、 (3)认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86、 二、整体感知
187、 速读课文,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几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吗?
188、 三、研读赏析
189、 1.说说《云南的歌会》中你最喜欢的场景?谈谈你的理由。
190、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哪一种?为什么?
191、 A.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92、 B.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193、 3.作者为什么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194、 4.“金满斗会”给人的感受如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195、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196、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197、 四、拓展迁移
198、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199、 2.你能用一段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和感受吗?
200、 五、课后练笔
201、 收集我们当地的民风民俗,或者是你了解的中国的民俗,节日,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话题或者是以中国的风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2、 教学目标:
203、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04、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05、 3.掌握本文的词语。
206、 4整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207、 教学重难点:
208、 1.散文特点。
209、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10、 教学课时:
211、 2课时。
212、 教学过程:
213、 第一课时
214、 一、导人新课:
215、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216、 二、作者简介:
217、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18、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19、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之后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220、 学生自评、互评。
221、 四、研习课文:
222、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223、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224、 评议优劣。此文转自淘.教。案网
225、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226、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227、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228、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229、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230、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231、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232、 五、小结:
233、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234、 六、布置作业:
235、 1.研讨与练习一。
236、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237、 第二课时
238、 一、复习:
239、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240、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241、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242、 二、继续研习课文:
243、 (一)诵读三~五段。
244、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245、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246、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247、 (三)讨论
248、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一》,
249、 第四段内容。
250、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251、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52、 2.本段侧重写什么?
253、 明确:歌声不断。
254、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55、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256、 环境:树林、山坡、花。
257、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258、 (四)讨论第五段。
259、 1.段落主要内容:
260、 写“金满斗会”。
261、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262、 三、讨论问题:
263、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64、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65、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266、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67、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268、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269、 四、拓展训练:
270、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271、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272、 例如:陕北民歌《信天游》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273、 五、小结:
274、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275、 六、布置作业:
276、 1.研讨与训练四。
277、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278、 【教学目标】
279、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80、 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281、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82、 【教学重点】
283、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284、 【教学难点】
285、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
286、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287、 【教学过程】
288、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289、 播放《刘三姐》片段。
290、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291、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29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93、 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熟悉课文,注意字音。
294、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沈从文给我们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可以在哪种场合欣赏到歌会?)
295、 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为什么?(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回答)
296、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完成目标3,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297、 三、精读“山路漫歌”,学习语言描写
298、 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99、 默读第4段,圈点勾画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300、 教师示例:
301、 本段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302、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完成目标2,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会相互交流表达,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并积累优美词句,学会阅读)
303、 四、借鉴运用,仿写句子。(机动)
304、 “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把句中的“云雀”换成其他动物,仿写句子。
305、 (设计目的:模仿借鉴课文语言句式,从句子模仿开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06、 五、作业
307、 运用本节课精读“山路漫歌”的阅读方法,阅读“山野对歌”和“村寨传歌”。
308、 (设计目的:学以致用,学方法用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309、 教学目标:
310、 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从而体会歌会的特色。
311、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欣赏品味精彩的语言片段,感受云南歌会的美。
312、 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的赞美,领略民俗风情,并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313、 教学重点、难点:
314、 重点:
315、 通过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感受歌会的特色。
316、 难点:
317、 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意蕴。
318、 教学方法:
319、 本篇课文虽然脉络清晰,但是内容繁多琐细,对三个场景的解读上很难处理,因此我决定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以美为切入点,把对美的赏读与挖掘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基于本文的特点,我将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同时通过点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关键时刻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内涵。
320、 课时安排:2课时
321、 教学过程:
322、 第一课时
323、 一、导入新课——展示民俗文化
324、 由单元特点——民俗入手,先让学生说说我们河南本地都有哪些风俗?
325、 民风和民俗,作为精神文化产物,是我们民族成员创造力和智慧的体现,然而在当今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这种民俗的声音已经完全被都市的喧嚣所淹没,因此我希望学生并不要拘泥于课本,充分了解我们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让传统文化因子再次活跃在孩子们的视野中,所以在讲课之前必须要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民俗问题的兴趣。
326、 导语:
327、 我们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刚才说了我们河南的民俗,接下来我们就开始美丽的云南之旅,看看那里都有怎样美丽的风俗?
328、 云南之旅:
329、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由我和学生在课前共同收集的材料整理而成的ppt《云南之旅》,通过图片展示向他们介绍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
330、 看完了美丽的云南风情后,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作家沈从文是怎样向我们展现云南的民俗风情的,不知是云南之美流淌出这样的文字,还是沈从文的文字流淌出别样美丽的云南。
331、 二、了解作者——熟悉写作背景
332、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333、 本篇课文选自沈从文的《记忆中云南的跑马节》一文。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云南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就是沈从文作为历史文物研究学家对云南民俗——云南的歌会的一种“行为采录”,是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对于民俗文化一种特殊的“抢救性发掘”。
334、 三、通读全文——感受文章特色
335、 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自己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并在朗读中初步感受文章的特色。
336、 例如本文的特色词语:
337、 蹲踞酬和譬喻柞木龙吟凤哕
338、 箍桶阉鸡熹微
339、 (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正确读音的同时,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340、 四、速读全文——理清结构层次
341、 本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描写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民歌演唱。再次快速地阅读课文,筛选关键信息,看看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342、 找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请全班同学共同分析,看看那个同学分的最准确?
343、 进而明确:
344、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345、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346、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347、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348、 五、合作探究——讲述歌会场景
349、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都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350、 教师点拨:比如在“山野对歌”中
351、 小结: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在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多读,在阅读中初步感受文章特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52、 第二课时
353、 关注民俗话题——走进美
354、 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会》,接下来首我将播放一段视频,这是在我们河南土生土长的曲艺盛会——马街书会。看完了我们河南的马街书会,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美丽的云南,看看那里究竟有怎样美丽的风俗?
355、 初识文章特色——发现美
356、 (由于本文的篇幅比较长,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体会并不符合实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357、 找特色:
358、 速读课文,归纳总结本篇文章都有哪些特色?
359、 教师点拨:所谓“特色”也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咱们可以从全文的结构和文中的语言方面进行分析。
360、 学生明确:
361、 比如:课文结构清晰
362、 表现内容丰富
363、 语言自然生动
364、 片段描写精彩等特色。
365、 在归纳出这些特色后,紧接着我会让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特色?
366、 比如,课文结构清晰,可以分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以及“山寨传歌”三个画面;
367、 片段描写有:
368、 景物描写片断: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369、 动物描写片断: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
370、 场面描写片断: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曲子。
371、 人物描写片断: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372、 学生们通过查找可能还会总结出还有情景描写片断、事物描写片断等等。
373、 (接下来为了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将从以下两大步骤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374、 第一步:
375、 展示歌会画面——感受美
376、 在这个环节我将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以及它们在特点和描写内容、描写重点上都有什么不同?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
377、 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加以教师的点拨进而总结出以下内容:
378、 歌会画面描写重点描写内容歌会特色
379、 山野对歌人物外貌、动作、才智对抗赛歌
380、 比拼才智
381、 紧张激烈
382、 山路漫歌环境花、鸟、人即兴歌唱
383、 快乐自由
384、 无拘无束
385、 山寨传歌风俗参与的人、场面、形式民歌传唱
386、 热闹非凡
387、 其乐融融
388、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现,化繁为简,直观清晰,让学生很容易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389、 第二步:
390、 紧接着我会让学生对“山路漫歌”这一自然段进行重点品析,因为本段对景物、动物的描写都很精彩,而且十四五岁的赶马女孩子与学生们的年龄相仿,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391、 体会民俗风情——品味美
392、 接下来咱们来具体品味一下“山路漫歌”这一自然段究竟美在哪里?
393、 ①听歌声
394、 本段生动地描写了唱歌的场面,试着在文中找出都是谁在唱歌?
395、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出:
396、 云雀在唱歌:一边飞一边不停的唱歌······
397、 戴胜鸟在唱歌:“郭公郭公”叫个不停······
398、 赶马女孩子在唱歌: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399、 (让学生通过品味体会作者把自然界的歌声与人的歌声相应和,给人一种自然朴实,和谐欢快的美感。)
400、 ②赏语言(本段语言非常优美,我会找出具有代表性的)
401、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让学生边读边注意着重标注的地方,从而让学生体会把报春花的颜色和天空的蓝色交织在一起,不仅有种醇朴自然的本色,而且使人产生一种联想,给人一种意象美,让人身临其境。
402、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云雀起飞的样子,并体会动词运用的生动精彩,不仅表现出云雀的轻捷,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云雀扶摇盘旋而上的姿态,活灵活现。
403、 ③品美点
404、 在此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表达欲望,我会先进行点拨:
405、 “这段文字写的多美呀!比如美在有动有静:
406、 动态的有关于云雀动作的描写: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407、 静态的有关于景物的描写: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粉蓝色的报春花······”
408、 经过点拨学生们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美点,比如:美在有点有面,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人有物,以及美在有高有低,美在有详有略等等。
409、 (好的老师要懂得有放有收,在学生们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后,进而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410、 在本段中作者把大量笔墨都用在了景物描写上,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意图?
411、 明确:“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412、 (设置这个问题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分析的面面俱到,在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只要有所感受,体会到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以及作者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就行了。)
413、 反思民俗生活——升华美
414、 思考:学习完这篇课文试着比较一下,云南的歌会和马街书会的异同。(这样学生在比较中既是对课文的回顾,又能提高分析能力。)
415、 拓展延伸,突破难点:我们的马街书会虽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但如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学习完这篇课文,在对待民俗文化方面我们都有哪些思考呢?
416、 教师点拨:
417、 学生明确:
418、 课堂小结:
419、 作业设计:
420、 收集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以“家乡风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421、 课外阅读《记忆中云南的跑马节》。
422、 板书设计:
423、 山野对歌:对抗赛歌人物美
424、 山路漫歌:即兴歌唱风俗美
425、 山寨传歌:民歌传唱场面美
426、 教学目标:
427、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428、 通过语句的品读,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429、 教学重点:
430、 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的感情。
431、 教学难点:
432、 理解第四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33、 教学过程:
434、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435、 询问学生:读书累不累啊?学生回答:累。那么就让我们放松紧张的心情,听一听来自乡野的歌。多媒体播放《采茶歌》。
436、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民歌的特点,由此引出课题。
437、 云南真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歌声动听,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云南,聆听美妙的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
438、 知道诺贝尔文学奖这回事吗?谁知道中国有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中国还是有一个人很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439、 ppt马悦然一段话:(屏幕显示)
440、 作为瑞典学院的院士,我必定对时间尚未超过50年之久的有关事项守口如瓶。但是我对沈从文的钦佩和对他的回忆的深切促使我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的候选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
441、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马悦然
442、 那么这个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沈从文,他的这篇云南的歌会到底有何文学魅力呢?
443、 【设计意图】通过此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去发现作品的美。
444、 二、快速阅读,感知歌会
445、 ppt:请在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作批注,并作一定的赏析,ppt举例。具体略。
446、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实践证明批注式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它能让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如果能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必能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447、 主要问题:有谁在唱?唱歌者的身份?在哪儿唱?唱什么?用什么方式唱?除人外,还有谁在唱?
448、 交流明确,如:
449、 唱歌者:年轻女人,赶马女孩子,老吹鼓手……是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是全民参与。明确他们的身份都是普通群众,非专业演员,是山寨版的歌唱会,不是群星璀璨的中央台春节联欢会。除人外,还有戴胜鸟,云雀等一些鸟也在唱。
450、 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凹处,山间小路上,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檐下……是处处皆是舞台。(板书:山野、山路、村寨)
451、 内容:情歌酬和,其他故事,来自自然、发乎性情的山歌……是包罗万象,事事皆歌。
452、 方式:对调子,对歌;有一路漫歌,有轮唱,唱和相续,传唱等。(板书:对歌、慢歌、传歌)
453、 教师小结: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歌会,这是一场来自山间的歌会,这是一场令所有人都可以沉醉其中的歌会,这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歌会。
454、 师问:这就是沈从文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原因吗?
455、 ppt叶蔚林《谒沈从文墓》中的一段话:
456、 (屏幕显示)
457、 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他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文体美、文字美……
458、 ——叶蔚林《谒沈从文墓》
459、 师:文章处处洋溢着美,你发现了文章的哪些美?
460、 学生细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找到的一一板书,如:自然美、景物美、人性美、风俗美、文字美等。穿插朗读。
461、 【设计意图】
462、 理清文章框架,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初步感知本文的写作方法及思想感情,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也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的印象。同时通过穿插朗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463、 三、质疑探究
464、 有人说:《云南的歌会》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的主题,你认为呢?
465、 明确: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目的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渲染自然、轻松的环境对唱歌人的影响。不能删。
466、 环境对人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还是听听沈从文自己的想法。
467、 ppt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中的一段话:(屏幕显示)
468、 【教学目标】
469、 结合沈从文的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了解沈从文写《云南的歌会》的初衷。
470、 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初识歌会的特色,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的艺术魅力。
471、 体会歌会的精神内涵,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通过深入研究这篇文章,走近沈从文先生,感受到他的散文风格。
472、 【教学时间】
473、 1课时
474、 【教学过程】
475、 一、导课
476、 首先我们来欣赏几张照片。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个省份?
477、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她们以歌舞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倾诉爱慕,或劳动热情,或表达丰收的喜悦。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云南去!让自己在纯净的大自然中体验另一种自我;到云南去!领略云南高原湛蓝的天空,呼吸清新的空气;让滇池柔媚的微风吹去您的忧伤;到云南去!把俊秀挺拔的石林、“风花雪月”的大理、丽江典雅的音乐,香格里拉的悠闲自得,雪域风光的清雄险峻、热带雨林的苍翠一一珍藏。)
478、 今天就让我们收拾行囊,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精妙笔触做一次云南之旅。
479、 二、走近云南看歌会
480、 思考:默读课文,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481、 云南的歌会:演唱会:
482、 在草丛里、森林里、山野里、山路上、村寨里唱;舞台上唱
483、 即兴演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按照节目单唱
484、 作用是传唱,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为了拥有更多粉丝,
485、 传给下一代使大家喜欢他
486、 (可以课件表格,显示不同)
487、 在本文中,沈从文先生选择了几个地点的歌会,分别是哪里?
488、 山野、山路、山寨(板书)
489、 沈从文先生这一次云南之行,原本的目的是不是直接来看歌会的?
490、 链接材料背景
491、 大家主要兴趣自然在跑马,特别关心本村的胜败,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我对于赛马兴趣并不大。……可是当时我实另有所会心,只希望从那些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所谓秘密,就是想趁机会在那些来自四乡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再仔细些探索一下究竟。结果明白不仅有犀皮漆云斑,还有五色相杂牛皮纹……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492、 ——摘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493、 三、走近歌会赏魅力
494、 通过材料我们知道,沈从文先生去云南本来是想去参加云南的跑马节,去研究马鞍上的花纹和传统的油漆工。细心的同学从注解(1)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可是到了那里,却被更新的发现引诱了过去,“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那么“这一回”中,有哪些更新的发现呢?请同学们由“这”出发,找找文中还有没有“这”字?
495、 第2段: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
496、 第3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497、 第4段:“在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
498、 第5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499、 师:同学们,我们读懂一篇文章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用这种方式:抓几个关键句,抓一个关键字,就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了解文章内容、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尽量读懂它,哪怕有一方面的收获也不错!如果觉得这种方法不错,还可以运用它去读其他文章!接下来,我们就由这几句关键句出发,看看云南这里更新的发现是什么?云南的歌会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如此吸引作者呢?请你也打开智慧的双眼,用欣赏者的眼光,赏析云南歌会的艺术魅力。
500、 请大家赏读有关描写歌会的段落,边读边做批注,用“云南的歌会,______最美,因为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想法。
501、 预设生发现答:
502、 (1)云南的歌会,歌最美。
503、 情歌酬和,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504、 (2)?云南的歌会,人最美。
505、 年轻女人的美:外貌描写、唱歌态度从容、轻松,(和“这种年轻女人”相照应)
506、 赶马的女孩子美:淳朴本色美
507、 传歌的老人美:不因年老而沮丧,将文化传承
508、 七十岁的吹鼓手美:
509、 (3)云南的歌会,“文化”最美。
510、 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传给下一代,传歌——文化传承
511、 (4)云南的歌会,景最美。
512、 山路漫歌中的景,和“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相照应,衬托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513、 四、走出歌会探内涵
514、 (选择时机讲):?在《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这篇文章中,也就是本文的删节部分,还有这样一句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515、 ——引自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516、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沈从文的云南之旅还有哪些更新的发现?最为有意思的是什么?
517、 预设学生的回答:生命的颂歌,活
518、 内容预览:
519、 16.云南的歌会
520、 沈从文
521、 教学目的
522、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523、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524、 3.掌握本文的词语。
525、 教学重点、难点
526、 散文特点、结构。
527、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528、 教学时数:二课时。
529、 教学过程
530、 第一课时
531、 一、预习
532、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533、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534、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535、 2.解释下列词语。
536、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537、 譬喻:打比方。
538、 忌讳:忌怕而隐避。
539、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540、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541、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542、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543、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544、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545、 淳朴:诚实朴素。
546、 二、导人 ’
547、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548、 作者简介:
549、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50、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551、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552、 学生自评、互评。
553、 四、学习课文
554、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555、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556、 评议优劣。
557、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558、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559、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560、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561、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562、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563、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564、 五、小结
565、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566、 六、布置作业
567、 1.研讨与练习一。
568、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569、 第二课时
570、 一、复习1日课
571、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572、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573、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574、 二、继续学习课文
575、 (一)诵读三~五段
576、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577、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578、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579、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580、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581、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582、 2.本段侧重写什么?
583、 明确:歌声不断。
584、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585、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586、 环境:树林、山坡、花。
587、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588、 (四)讨论第五段。
589、 1.段落主要内容:
590、 写“金满斗会”。
591、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592、 三、讨论问题
593、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94、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595、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596、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597、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598、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599、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600、 四、拓展训练
601、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602、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603、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604、 五、小结
605、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606、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607、 六、布置作业
608、 1.研讨与训练四。
609、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610、 教学目标
611、 [知识与技能]
612、 通过读文,掌握文章大意。
613、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614、 通过读文、视频欣赏,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色。
615、 [过程与方法]
616、 1. 引导朗读,用心品味。
617、 2. 分小组讨论分析文中重要的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618、 3. 延伸拓展,增进学生对民歌民谣的热爱之情。
61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20、 了解云南的民风民情,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621、 教学重点
622、 “知识技能”中的2点。
623、 教学难点
624、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精妙。
625、 教学课时
626、 2课时
627、 (注:PPT已经上传,请查找)
628、 教学过程
629、 第1课时
630、 课前播放《56个民族》。
631、 一、出示课题《云南的歌会》。
632、 二、检查预习:
633、 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
634、 迤(yǐ)西 蹲踞(jù) 酬和(hè) 凤哕(huì) 箍(gū)桶
635、 忌讳(huì) 掠(lüè)地 即物起兴(xìng)
636、 词语释义:
637、 歌会:各族男女青年会聚一堂,以歌会友。或聚在一起唱歌。
638、 酬和:用诗词应答。
639、 淳朴:诚实朴素。
640、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它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它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641、 龙吟凤哕:龙叫凤鸣的声音。
642、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代表作品:《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643、 进入正课:
644、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645、 简介云南。
646、 展示云南风情图片(多媒体展示),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何想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647、 二、整体感知
648、 播放课文flash朗读,学生边听边想:
649、 文中写了谁在唱歌?
650、 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唱歌?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651、 三、拓展延伸
652、 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出示视频电影《阿诗玛》片段和《凌云茶文化节》片段)
653、 出示幻灯片:(通过对比体会云南歌会的特点)
654、 歌会
655、 对比项
656、 表演场地
657、 演员
658、 排练与否
659、 云南的歌会
660、 演唱会、音乐会
661、 民族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为了让咱们云南的歌会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之写一句广告词吧!
662、 收集身边的民歌民谣(如《刘三姐》片段、《民歌大联唱》片段、田阳壮族民谣《迎客歌》等)
663、 四、研讨
664、 文章的细节和字句就像两扇门窗,前不久,我跟一个QQ网友聊《云南的歌会》,有个叫“天涯海角”的网友给我提了这样一个看法,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来请教诸位,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来帮忙解决?(可分小组讨论)
665、 沈从文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666、 幻灯片展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667、 一、教学目标 :
668、 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669、 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670、 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671、 二、教学重点:
672、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673、 三、教学难点 :
674、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675、 四、教学设想:
676、 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677、 五、教学时数:
678、 二课时
679、 六、教具准备:
680、 录音机、课件
681、 七、教学过程 :
682、 第一课时
683、 (一)检查预习
684、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685、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686、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687、 2.解释下列词语。
688、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689、 譬喻:打比方。
690、 忌讳:忌怕而隐避。
691、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692、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693、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694、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695、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696、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697、 淳朴:诚实朴素。
698、 (二)导入
699、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700、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701、 作者简介:
702、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703、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704、 (四)理清文章脉络
705、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
706、 文的叙述。
707、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708、 (板书)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709、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710、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711、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712、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713、 明确:(板书)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714、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715、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716、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717、 学生自评、互评。
718、 (六)小结
719、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720、 (七)布置作业
721、 1.课后练习一。
722、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723、 第二课时
724、 (一)复习导入 :
725、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来一个趣味竟猜:请同学们欣赏两个音像片段,猜一猜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白族《五朵金花》)(壮族《刘三姐》)你喜欢这些民歌吗?(喜欢!)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726、 (二)赏析品读课文:
727、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728、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729、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730、 赏读山野对歌
731、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732、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733、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734、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735、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736、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737、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738、 赏读山路漫歌
739、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740、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741、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742、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743、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744、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745、 赏读村寨传歌
746、 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747、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748、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749、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750、 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751、 内容
752、 特点
753、 写作重点
754、 山野对歌
755、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756、 唱歌人
757、 山路漫歌
758、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759、 唱歌的环境
760、 村寨传歌
761、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762、 唱歌的场面
763、 (三)总结
764、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765、 (四)拓展延伸
766、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剧片段《桃花过渡》,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767、 (五)布置作业
768、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769、 (六)板书设计
770、 1、知识目标:
771、 ⑴ 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772、 ⑵ 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773、 ⑶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774、 2、能力目标:
775、 ⑴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776、 ⑵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777、 ⑶ 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778、 3、德育目标:
779、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780、 【教学重点】
781、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782、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783、 【教学难点】
784、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785、 【教学方法】
786、 1、情景教学法。
787、 2、朗读法:
788、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789、 3、讨论点拨法。
790、 4、延伸拓展法。
791、 【教具准备】
792、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793、 【课时安排】
794、 1课时
795、 【教学要点】
796、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感受文中浓郁的民风民情;深入研读,把握主旨;赏玩品味,揣摩语言,探究文中优美的意境,学习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技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797、 【教学步骤】
798、 一、导语设计
799、 设计(一):
800、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的“京派”文人群的首席作家。今天我们学习沈先生优美的散文《云南的歌会》。
801、 设计(二):
802、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803、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804、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805、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806、 (多媒体显示)
807、 蹲踞(jù):蹲或坐。
808、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809、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810、 譬喻(pì):比如。
811、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812、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813、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814、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815、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816、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817、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818、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819、 4、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820、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821、 1、提问:
822、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823、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824、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825、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826、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以优美环境映衬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827、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一场面重在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828、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829、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830、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831、 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
832、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833、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834、 (多媒体显示)
835、 ⑴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836、 ⑵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赶马女孩子……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837、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838、 提问:第⑴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断,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839、 (多媒体显示)
840、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841、 学生细品两段文字,讨论交流。
842、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目前。
843、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844、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写法。
845、 提问: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846、 学生默读这段文字,展开想象,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
847、 明确:这一段是“山路漫歌”,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些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848、 2、学生齐读这两段文字,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849、 一、导入
850、 播放民歌、渲染气氛。(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851、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852、 二、朗读课文
853、 朗读文章(播放朗读音乐),思考: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事?有几个场面?
854、 指名回答:文中给我们描写了几个唱歌的场面?分别在哪段?
855、 虽然同是唱歌,但它们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856、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的大比拼?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的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个年轻妇女的?(齐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刻画出一个什么样的妇女形象?
857、 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位唱歌的妇女呢?
858、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859、 思考讨论: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860、 ①写了些什么景物?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861、 ②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862、 ③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齐读第4段。)
863、 “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齐读第5段。)
864、 讨论:作者描绘了这三个唱歌的场景,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表达怎样的生活态度?
865、 三、拓展训练
866、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867、 四、小结
868、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
869、 五、布置作业
870、 【教材分析】
871、 《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872、 【教学目标】
873、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874、 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875、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876、 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877、 【教学重难点】
878、 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879、 【教学工具】
880、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881、 【教学环境】
882、 学生微机室
883、 【教学设想】
884、 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885、 【教学流程】
886、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887、 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888、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
889、 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
890、 四、学习课文
891、 整体感知:
892、 请同学们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
893、 课文赏析:
894、 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最想参加哪一种形式的歌会?理由是什么?
895、 ⑴ 山野对歌:
896、 ① 谈喜欢的理由。
897、 ② 人物片段赏析。
898、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899、 ④ 学生对歌比赛。
900、 ⑵ 山路漫歌:
901、 ① 谈喜欢的理由。(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由学生即兴唱歌)
902、 ② 欣赏云南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在歌声中进一步领略云南迷人的风光。
903、 ③ 语言赏析。学生勾画,自由赏析。学生齐读以下两个句子,体会文章的语言妙用,注意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点“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904、 ⑶ 村寨传歌:
905、 ① 谈喜欢的理由。
906、 ② 欣赏村寨传歌的画面,视听结合感受场面的宏伟。
907、 ③ 以就近四人为一小组,每组选定一首熟悉的歌,全班一起唱,感受村寨传歌的气势壮观。
908、 总结:
909、 学生谈学了本文的感受。
910、 赏读完《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
911、 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无不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912、 四、拓展延伸
913、 网络了解与歌唱有关的我国的文化习俗,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侧重的了解,并适当地让学生表演。
914、 唱响云南民歌,在歌声中体会生活的美好。
915、 【板书设计】
916、 山野对歌 主要写人 爱生活
917、 云南的歌会 山路漫歌 力画环境
918、 村寨传歌 重写盛况 爱民俗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